日期:2024-07-14 18:39
当地时间5月22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按照美国总统拜登的指示,该办公室经研判后决定:维持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征收的“301条款”关税,同时对中国“目标战略产品”大幅提高关税。其中,电动汽车及其电池、半导体、钢铁铝产品等一系列产品的进口关税新规于今年8月1日生效。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称,上述关税新规针对“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产品,或是美国最近进行了大量投资的行业产品”。相关公众意见征询期为期30天,于6月28日结束。
拜登政府此前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半导体、太阳能电池、钢铁、铝、医疗用品等产品加征关税,新措施将影响总计价值180亿美元的进口产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对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从25%升至100%。
美方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方面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正在威胁美国企业和工人,加征关税是为“确保美国的就业和投资不受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损害。美国无法接受再来一次‘中国冲击’,因而必须扩大其供应链源头国家的范围,以防在关键时刻处于被动地位。”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莱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如此解释。
对于美方对华加征关税的决定,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回应指出,中国政府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本国权益”,提高关税“不仅会扰乱中美间正常经贸合作,而且会大幅推高进口商品的成本,给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带来更多损失,让美国消费者付出更多代价”。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此前亦称,“美国是在打着‘产能过剩’的旗号对别国的先进产业进行打压,以‘公平竞争’为借口搞保护主义,践踏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是赤裸裸的霸凌霸道。”
新关税颁布距离拜登和特朗普的二度对决不到半年时间,因此被外界视为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味”。拜登掀起潜在贸易战,旨在解决与特朗普上次对决时的“弱势”之处,吸引更多选票。新关税的影响备受外界关注,这不但会决定中美下一步贸易战和经济脱钩的程度,还将引发全球经贸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美国2023年从中国进口了4270亿美元的商品,向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了1480亿美元,这一贸易逆差持续了几十年,并在美国成为日益敏感的话题。
这次新关税是在美国近期持续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后落地。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联邦公告》,提供了受影响的约387个产品类别的具体税则号,以及新的税率和实施日期。其中,目标于2024年新征的关税于今年8月1日起开始;目标于2025年和2026年开始征收的关税将于当年1月1日开始。
第一波征收自今年8月1日起,包括将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提高了三倍,达到100%以上;对电动汽车电池部件、医疗器械企业车用锂离子电池征收25%关税;对船用起重机征收25%关税;对太阳能电池板征收50%关税;对部分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关税;对医疗注射器征收50%关税。
此轮征税将矛头指向了美国在中美竞争中最为关切的战略性领域,尤其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
此举说明,拜登在贸易问题上采取了与前任特朗普相同的强硬路线。特朗普执政期间以“国家安全”之名,于2018年和2019年援引“301条款”(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的俗称)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新一轮对华加征关税实际上是这一政策的延续,美方企图挤压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进而达到打压中国新兴产业、为美国企业和工人争夺更多产业份额的目的。但拜登表示,与特朗普相比,他的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且不太会损害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事实上,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钢铁或半导体产品份额极少,这些产品却成为此次的打压目标。新关税对于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象征意义重大,更倾向于一种预防性措施。
以电动汽车为例,目前中国在美国销售的电动汽车可以忽略不计。2023年第三季度时,中国电动汽车比亚迪的电动汽车销量几乎与特斯拉持平,但没有一辆流向美国市场。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口美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6万,仅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1.3%。
美国的主要目的是提前禁止中国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市场,正如美国制造业联盟表示的焦虑和担忧,“若中国电动汽车向美国市场倾销,对其汽车制造商来说将是一场灭绝级事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巍向《凤凰周刊》分析称,“美国选择现在加征关税,是要提前一步把国内市场保护起来。趁着现阶段市场规模不大,美国想关起门来自己搞发展,若等到中国出口汽车变多时再加税,反而影响更大。”
布雷纳德列举的数据反映了美方对中国新兴产业的忧虑——中国目前生产了全球70%的电动汽车,占全球电池制造能力的80%以上,50-180纳米半导体制造能力是世界第二大生产国韩国的两倍。2017年至2021年,中国在整个太阳能供应链上的产量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
布雷纳德因此警告称,由中国政策驱动的产能过剩和出口激增的新周期,可能对美国工人产生不利影响,破坏以市场为基础的创新和竞争,以及美国供应链的弹性。她还扬言,美国将与墨西哥合作,解决一些中国钢铁和汽车出口可能流经墨西哥的担忧。
中国正致力于成为全球汽车强国,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图为2024年5月13日江苏南京码头等待装船的汽车。医疗器械企业
这意味着中美经济脱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美国此番战略如同“三管齐下”,第一是通过补贴建立在本国可行的技术制造业,从清洁能源到半导体行业;第二是对威胁到这些产业的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第三是限制中国获取能提升其竞争力的资金和专业技术。“再继续下去,美国还要寻求与盟友建立统一的经济战线,目前尚未线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回应了美国加征关税的举措。王毅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频繁对华施加单边制裁,滥用301关税,近乎疯狂地打压中国的正常经贸科技活动。“这说明美国一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单极霸权,已经到了失去理智的程度。”
对于中国或将采取的报复行动,香港《》援引商业团体的话称,中国正考虑提高部分汽车进口关税。中国欧盟商会也在近日的一份声明中宣布,“获内部人士告知,中国可能考虑提高配备大排量发动机的进口汽车的临时关税税率。”
除了经济竞争的战略考虑,此番加征关税反映出拜登意欲“用特朗普的方式打败特朗普”。这从拜登对中国钢铁产品继续加征关税上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钢铁领域,现阶段美国及其盟友有很多替代产品可以选择,但拜登政府仍执意要对中国部分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的关税,因为特朗普曾通过此举赢得过摇摆州的好感。
拜登首次发出对中国加征新关税的威胁,是4月在宾夕法尼亚匹兹堡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总部做演讲时。
匹兹堡是美国的钢铁之都,也是著名铁锈带,是制造业衰退之后亟待转型的代表。同时,宾夕法尼亚也是著名摇摆州之一,是拜登要极力争取的关键选票区。2020年竞选期间,拜登曾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是对美国消费者的征税,这意味着,特朗普曾经一意孤行的举措,现在已成为两党的既定共识。
发文指出,拜登此举一个明显目的是定向特朗普,用贸易保护主义作为,跟特朗普比“谁对中国更强硬”。
特朗普也不甘让对手占了先机,表示拜登是在“抄袭”自己。5月18日,他在新泽西州的一次集会上宣称,若自己在11月当选,将对中国企业在墨西哥工厂生产的汽车征收200%的关税。“拜登终于听我的了。”特朗普吹嘘说,“但他晚了四年。”
经过这六年,美国消费者早就意识到,中美贸易战中最受损的是自身利益。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过去四年美国食品杂货价格上涨了25%。另据穆迪公司估算,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加征对华301关税92%的成本,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因此增加开支1300美元。高物价不仅加剧了美国的通胀压力,还将通胀输出到欧洲。
美国产业界也为此付出代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2018年,美国对中国钢铝产品加征了5%-25%不等的额外关税,然而多年过去,这一举措并未提升美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未能帮助美国实现再工业化,也未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近岸化和友岸化目标。相反,这些关税使美国经济每年损失近20万个就业岗位和0.25%的国内生产总值。
5月11日在新泽西州怀尔德伍德举行竞选集会前,特朗普的支持者在为他欢呼。
对于以上种种,美国财长耶伦辩解说,特朗普任内加征的一些关税对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影响弊大于利,但拜登政府的关税是为了让供应链变得更安全。
拜登政府的解释是,此次新关税仅是针对180亿美元商品的范畴,不会广泛影响美国整体的经济;而特朗普提议的关税政策是另一个概念,他宣称要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60%的关税,而这将打击到约4300亿美元的商品。
这让美国企业倍感焦虑医疗器械企业。美国零售业领袖协会告诉路透社,该行业正在评估受影响的特定产品清单,并补充说,“零售商对目前将于5月底到期的产品豁免越来越感到焦虑”。
美国康奈尔大学政策专家埃斯瓦尔·普德(Eswar Prasad)亦对此番加征关税的做法表达了担忧,“这些关税将导致美国一些行业和制造商面临成本增加和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但拜登政府显然认为,这些影响将是温和的,并且是可以管理的。”
对于“新关税政治因素大于经济因素”的说法,李巍指出,“要注意,此番加征关税的政治动机和经济动机并不矛盾,此举一方面起到保护美国国内汽车和电池等相关产业发展的用意,另一方面又向选民表达了对华强硬立场,迎合了选民的心理需求,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虽然美国消费者要承受加征关税后的成本上涨,但的确有利于美国实现其‘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战略。从而重塑全球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等国家的依赖。”李巍进一步说,“这个过程中美国要经历阵痛,但从大战略而言,这是必经阶段。美国现阶段的产业链转型已在加速进行,再用三五年时间,制造业转型就可以完成。所以拜登的竞选口号是,‘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Lets finish the job)’。”
“友岸外包”是一种日渐兴起的贸易做法医疗器械企业,即将供应链的网络重点放在盟国或者政治经济风险较低的国家;“近岸外包”则指的是一国的企业将业务外包给与其地理、时区、语言相近的邻国或邻近地区的企业。与“离岸外包”相比,后者出现时间较晚,是近年来全球化逐渐放缓、区域化日益加强的产物。美国是“近岸外包”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拉美因其与美国特殊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耶伦5月21日访问德国法兰克福时,再度炒作起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话题,声称美国及西方盟友必须“以团结的方式”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制造业实力,否则自身产业将处于危险之中。耶伦宣称,“当我们坐在这里时,中国的产业政策似乎遥不可及,但如果我们不采取战略性和统一的方式做出回应,双方乃至全世界企业的生存都可能面临风险。”
尽管欧盟委员会正在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但相较于美国,欧洲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电动汽车所占市场份额更大。荣鼎集团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对欧盟出口总值达到115亿美元,占后者所有电动汽车进口额的37%。
欧盟之所以更需要电动汽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的油价高企,另一方面是欧洲很多国家出于减排、增加清洁能源转型的需要,电动汽车转型力度比美国要大。因此,一些欧洲国家对中国加征关税相对审慎,例如德国就担忧,若一味效仿美国,会导致中国将宝马、大众等德国汽车公司拒之门外。
对于美国加征关税之举,德国总理朔尔茨5月14日表示,目前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中至少有50%来自西方品牌,它们在中国生产,然后进口到欧洲。“在这个问题上,或许与其他国家和北美有不同之处。”他进一步指出,不应忘记的是,欧洲制造商正在中国市场成功地销售他们的汽车。
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也持类似观点。当被问及欧盟是否应效仿美国时,他回应说:“我们不想瓦解全球贸易,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他还表示,对于德国和瑞典这样的进出口大国来说,将惩罚性关税作为解决方案不是一个好主意。
克里斯特松提醒说,欧洲人“不能天真”。“我们了解到,供应可能因多种原因而中断,从流行病到战争。我们有充分理由要求全球市场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5月21日的一场政治辩论中表示,欧盟与美国一样对中国感到担忧,包括产能过剩。然而,冯德莱恩说,“我们没有征收广泛的关税,而是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欧盟自去年开始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当前的调查重点是中国是否将汽车价格人为压低,并计划在7月宣布额外的进口关税举措。李巍分析称,“欧盟有市场需要,但也在兴起保护主义,原因是来自中国的出口压力太大,欧盟也要通过保护内部市场给自身企业转型留出空间和时间。”
更值得关注的还有,在美国加码的情况下,一些拉美国家纷纷开始效仿,对进口的中国商品加征高关税,导致原本融洽的关系变得紧张。
据彭博社报道,墨西哥、智利和巴西在过去几周内相继提高了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关税,有些甚至翻倍,哥伦比亚也有可能采取类似措施。
据悉,巴西近期计划实施关税配额制度,以遏制进口合金。尽管官方声明未明确提及中国,但消息人士透露,去年来自中国的进口合金激增62%至290万吨,是促使巴西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在拉美市场的地位日益巩固,成为该地区原材料的最大买家和主要投资者。来自拉美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向拉美出口近1000万吨、价值85亿美元的钢材,而2000年这一数字仅为约8万吨。在欧美对中国商品加征高关税的背景下,拉美一度成为中国的重要替代市场。
但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拉美市场的潜力也不再乐观。美国智库“美洲对话”亚洲与拉美项目主任迈尔斯(Margaret Myers)指出:“这对于中国的利益和谋划是一次重要考验,也是对拉美是否决心挑战这个重要经济伙伴的考验。”